(資料圖)
證券時報記者 秦燕玲
剛“退燒”不久的生豬價格近期又“跌跌不休”。農業農村部的監測數據顯示,最新生豬價格相較10月份的高位已下跌逾三成。相隔不過兩月,“二師兄”就上演了一出“冰與火之歌”。除了消費偏弱,前期非理性壓欄惜售和二次育肥的余波仍在助推豬價回落。
10月中旬前后,生豬價格接近峰值水平。豬價之所以如此迅速上漲,根本原因在于部分養殖戶博弈后市行情,出現非理性的壓欄惜售和二次育肥行為。這批“積壓”的肥豬出欄延后,造成前期豬價大漲,在近期集中出欄又造成豬價大跌。除此之外,年末也是養殖企業的集中出欄期,兩相疊加,市場上的生豬供給增加,豬價應聲下跌。
對于那些非理性的市場情緒和擾動,今年以來,國家發改委等部門始終密切關注,呼吁養殖戶合理安排生產經營節奏,并適時出手干預,通過投放儲備肉、約談相關養殖屠宰企業、嚴查哄抬物價等舉措,確保豬肉這一重要民生商品的供給總體穩定。
政府“有形之手”的干預是為了維護正常運轉秩序,從而讓“無形之手”市場更好發揮作用。長遠來看,熨平豬價波動仍然需要行業持續努力,通過擴大可控、可預期的產能供給,保障價格的平穩運行。
供給是影響豬價變動最主要的因素,不過當前豬肉消費偏弱,需求不足也一定程度上造成了近期豬價下跌。一方面,此前南方氣溫偏高,致使今年的腌臘肉灌香腸活動有所推遲,隨著寒潮的到來,這部分豬肉需求將得到有效釋放;另一方面,疫情防控政策逐步優化,社會經濟生活逐步恢復常態,但要修復過往三年的“疤痕”,仍需時日。
目前恢復和擴大消費內需的政策優先級持續提升,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明確將著力擴大國內需求作為明年經濟工作首要任務,擴內需頂層設計出爐,各部委配套措施加快落地實施,各地方也在持續密集派發年末消費券“紅包”,隨著各項促消費政策的密集發力,大眾樂觀預期增加,消費即有望迎來擴張。
關鍵詞: 證券時報適時行動保供穩價 熨平豬周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