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料圖片僅供參考)
意大利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與中國現當代藝術機構迎來首次大規模合作,將穿越千年的羅馬古跡安置于上海的現代建筑之中。這便是昨天亮相浦東美術館的年度收官大展“絕美之境: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珍藏展”。
展覽以“美”為線索,將神話故事與歷史現實相結合,共呈現來自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的約70件稀世珍寶。這座世界級文物博物館珍藏了龐貝、赫庫蘭尼姆和斯塔比亞的文物,以及法爾內塞收藏的一系列藏品。此次展品大部分來自約兩千多年前的古羅馬,囊括雕塑、馬賽克、壁畫、青銅器和玻璃制品等多種形式,從不同方面再現古羅馬時期的璀璨文明,展現“美”跨越國境、文化、語言等局限所傳遞的無限能量,以及它與人類之間永恒而深刻的關聯,并重塑時代的審美觀。難能可貴的是,展覽中很多意大利國寶級展品是第一次離開本國參與海外展覽。
兩座人物特征和形態各不相同的大理石雕像,成為展覽的起點。它們表現的均為希臘神話中“愛與美的女神”阿佛洛狄忒,即羅馬人口中的維納斯。這位女神誕生于海洋的泡沫中,被神話賦予萬事萬物所有關于“美”的品質。緊接著,包括光明女神黛安娜、智慧女神雅典娜等更多神話角色的雕塑逐一登場。
現身浦東美術館開館大展“蔡國強:遠行與歸來”中的雕塑作品《玫紅維納斯》,其靈感原型——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鎮館之寶《維納斯的背影》隨此次展覽來到上海。由大理石制成的維納斯雕像與黑色的阿波羅雕像被并置于同一展廳,格外耐人尋味。相比代表有形之美的維納斯,阿波羅代表光明,并賦予了人類藝術、音樂與詩歌等非物質之美。二者在顏色、形態與寓意上形成對比,充分體現古羅馬時期西方文化中男性與女性的兩種理想形象。
觀眾還能在展覽中興奮地發現美術書中常見的“海盜”雕塑——《偽塞內卡頭像》。這是所有現存公認原型為著名斯多葛派哲學家塞內卡的半身像中,技藝最精湛且最著名的一尊真跡,是美術專業學生必臨摹的經典形象之一。這件展品出土于古羅馬時期的紙莎草別墅:它是赫庫蘭尼姆最雄偉壯觀的建筑,18世紀經考古挖掘被發現。從該別墅中,出土了數百件包括馬賽克、大理石和青銅器雕像,以及文獻卷軸等極具歷史考古意義的珍貴文物。
與眾多經典雕塑交相輝映的,是大量從龐貝與赫庫蘭尼姆出土的壁畫和生活用品等,均為國內難得一見的稀世真跡。舉世聞名的龐貝古城,位于意大利坎帕尼亞大區那不勒斯灣的維蘇威火山東南角。公元79年的火山爆發,將繁極一時的龐貝及其周邊城市赫庫蘭尼姆摧毀,幸好大量堆積的火山灰將這兩個城市的遺跡完整保存下來。目前,那不勒斯國家考古博物館擁有全世界最完整、最重要的龐貝與赫庫蘭尼姆壁畫藏品。這些文物古跡也證明自古羅馬時期開始,“美”的概念不僅僅存在于文學藝術作品中,也深入世俗生活,成為社會結構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
展覽特辟了一個單元,讓人們感受“美”的元素充斥著古羅馬的每一個角落。無論別墅還是公共建筑,都綴以華麗的內飾,彰顯羅馬及帝國各行省所盛行的品味和風格。這個單元重現了火山爆發前,公元1世紀意大利南部古城的生活風貌。在展陳設計上,設計師通過在展廳中設置層次豐富的隔斷與窗口,將寬闊的展廳轉換為迷宮般的奇幻空間。觀眾穿梭其中時,可透過精心排布的取景框與不同展品的組合不期而遇。例如,當站在特定位置時,描繪古羅馬花園景象的壁畫將與真實的花園建筑文物一起映入眼簾。類似的安排,將被動的觀看轉化為主動的行為,在若隱若現之間,激起觀眾尋找“美”的渴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