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真叫盧俊
作者 | moon 報道 | 真叫盧俊
【資料圖】
要說近期最令人唏噓的商業閉店,上海置地廣場一定算一個。
在那個年代,橫空出世的上海置地廣場開業即驚艷,不僅是地下開掘三層的標新立異,1月開業時正逢小年,商場的大紅燈籠與街上無數迎風飄揚的彩旗交織在一起,一切都喜氣洋洋的。
誰曾想置地廣場終究沒有熬過下一個小年,26年以后繁華褪去,留下的也只剩一紙《閉店公告》。
公告指出上海置地廣場將于2023年1月31日后正式閉店終止營業,正當人們還來不及惋惜的同時,就在嘉定,上海又一老牌商場也緊接著宣布閉店。
12月16日,陪伴了上海人民將近15年的東方商廈(嘉定店)宣布,門店將于2022年12月30日閉店終止經營。
僅僅間隔一周,作為商業澎湃繁華的上海就接連發生了兩家老牌商場關閉,其他地區可想而知。
這些曾經風靡一時的商場們,正在極速走向消亡...
不止上海,全國的老牌商業都在閉店
曾經的潮流商場突然停業,這樣的劇情,全國各地都在接踵上演。
數據來源:聯商網零售研究中心及相關商場
更關鍵的是這些商場不僅都是在當地最好的商圈,且個個都是重量級,這里我們和大家聊聊幾個典型商場。
先來看看關店最多的新世界百貨。
今年以來,繼新世界百貨關閉成都店、哈爾濱店、上海七寶店三家百貨門店后,新世界百貨昆明店也將關閉。
2004年2月,新世界集團在昆明引入新世界百貨公司,這也是新世界百貨西南地區第一家門店。而如今,這個曾經在青年路商圈極具影響力,陪伴了昆明19年的的百貨商場,也將在11月20日關閉。
為什么現在突然新世界百貨要大量關閉店鋪?或許我們來看看他的近期業績就知道了。
根據相關的數據,2012-2016年,新世界百貨連續4年負增長,跌幅最高達到43.4%,門店數量從2015年開始逐步縮水。
此外,在2022年9月29日,新世界百貨中國有限公司公布了2021/2022年年度業績。期內,新世界百貨實現收入約19.35億港元,同比減少13.87%,凈虧損約4.83億港元,要知道這一數據在上一年度還是2億多港元。
伴隨2019年疫情的持續及長時間影響,投資物業也在虧損的情況下,這個曾經的百貨巨頭也只有通過關店的形式減少虧損,揚言要開遍全國的新世界百貨,也在快速撤場。
第二個,連營業人員都在陽,到崗率不足20%的北京西單明珠商場。
位于上海頂級商圈南京東路的置地廣場閉店了,而相隔千里之外的北京,同樣是最繁華的西單商圈地段北京的西單明珠商場同樣沒能挺過這個寒冬。
12月12日,本是“雙十二”促銷的日子,西單明珠商場卻因為感染人數太多而發布停業通知,剛剛恢復營業6天后的北京西單明珠商場,又要宣布關閉部分樓層。
再來看通知里的幾句話也令人感到真實又唏噓:“我們本以為一下子就可以恢復到正常的營業狀態,但沒想到西單地區的客流仍是寥寥無幾”、“全樓商家的平均到崗率已不足20%,一線管理人員的到崗率也不足15%,全天進入商場的客流人數少之又少”。
由于疫情原因,感染病例需要在家休養的不止客戶,還有工作人員們,一個連一線員工到崗率都不足15%的商場,可想而之其商業內部該冷清到什么地步。雖然有消息稱,消息爆出后,商場方已取消該通知,但我們不得不承認北京商場近段時間的客流量確實大不如前。就拿北京三里屯太古里來說
,曾經的人潮攢動也變成了如今一個人影都找不到的“效果圖”版本。
第三個,除了疫情以外,還要面對新商業和線上消費沖擊的成都春熙路伊藤洋華堂。
當我知道連成都春熙路的伊藤洋華堂都保不住時,我是真的狠狠驚訝住了。對于來自成都的我來說,這家商場在我眼里可是春熙路上數一數二的老牌商業代言人。
伊藤洋華堂1997年11月21日正式進入中國,在成都春熙路開設首家店鋪,至今已經25年??梢哉f對這家商場,成都的小伙伴一直有一種特殊的感情。作為最早一批進入成都的外資百貨商場,那時候引領時尚潮流的可能不是 IFS、不是太古里,而是那句最洋氣的:走去春熙路逛一哈。
伊藤不僅在商場引入ZARA、MUJI,風靡臺灣的茶茶小王子等,很多成都人第一次的潮流消費,免費的嬰兒休息室、女性化妝室、免費飲水區隨時隨地都會準備好干凈的紙杯和熱水,都是我第一次見到如此無微不至的商場服務。
而如今這家多年來營收一直位于伊藤全球門店榜首的店面,自2019年以來線下門店生意直接受到影響。
根據四川省連鎖行業協會的數據,2021年只有伊藤洋華堂成都雙楠店銷售額排在第18位。遙遙領先的,是后來居上的 IFS和太古里。老實說,即使是排名18的14.7億,這個銷售額還真抵不上現在網紅帶貨的水平,更別說對比頂級直播一場就能破百億的帶貨水平。
線下消費確實有點吃力,于是我們看見,這家開業25年曾經成都春熙路頂流的伊藤洋華堂也將于12月31日終止營業。
上海置地廣場、昆明新世界百貨、北京西單明珠商場、成都伊藤洋華堂這些占據最好地段,曾經一度影響整個周邊消費能級的商場,都選擇在此時紛紛閉店。而實際上不止最近幾月,這場閉店風波早從年初就在席卷全國。
商場閉店潮,真的來了
自2022年開始,閉店潮就愈演愈烈。
2022年第3季度,在9個重點城市約200個標桿購物中心里,新關店居然高達約5000家。對比新開店數量4000家,還要整整多出1000家的商鋪關店。
從各城市來看,由于開關店比=開店數量/關店數量,所以開關店比越小,就代表該地區的關店數量比開店多得多,處于商場下行發展的趨勢。
其中,北京、上海兩座城市,開關店比最低。這兩個地區疫情影響依舊持續,開關店比跌至冰點,不足0.70,反而杭州到第三季度有明顯提升,正好處在承接上海溢出效應的窗口期,今年不少企業從上海搬到杭州,帶動了杭州的市場租賃需求的逐漸回暖。
那么具體來看,哪些業態正在不斷走低呢?
數據來源:聯商網零售研究中心
據聯商網零售研究中心不完全統計,上半年多家線下門店關閉,其中不乏沃爾瑪、悅詩風吟、海底撈等綜合實力強勁的頭部品牌。
更加值得注意的是,受影響最大的不是曾經被禁止堂食的餐飲業,也不是屬于封閉場所的影院,而是服飾類商業。
據統計結果顯示,2022年上半年服飾業態共有3400多家門店關閉,其中關店數量最多的是服飾行業。
可以看到,不止是H&M、MONKI這樣的外資快銷品牌正在紛紛退出,就連國內服飾老品牌美特斯邦威和森馬也是幾百家的數量在批量關店。當然有撤退就有前進冬季將至,反倒是波司登這樣的走實用路線的老牌店鋪大幅新開超10店。
據今年財報顯示,截至2022年9月30日止的6個月內,波司登的收入增加了14.1%,約61.80億元。不過像波司登這樣能做到行業巨頭的畢竟是少數,對于更多的店鋪,近些年籠罩在他們身上的關鍵詞是撤店、縮減與退離。
為什么會發生如此規模的閉店潮呢?
這其中,包含內外兩個因素。
首先,對于商場自身來講,雖然大部分都是以前占據商圈C位的標桿產品,但這也意味著這些商場們的確也有一定年份了。
首先就是,商場自身業態老舊就好比前段時間鬧得沸沸揚揚的上??罩寐首罡叩恼髲V場。一個很小的側面:
左側是正大廣場快1年了,也沒見到有人動工的電影院,右側一街之隔的國金中心,摩登現代的百麗宮影城正吸引著一波顧客光臨。如此看來,老牌商業想要自救也許得從改善自身業態做起。
另一方面,都知道商場的存活是和營收掛鉤的,而論營收首先要看的就是大眾的消費水平,所以第二個原因就是,人們的消費在降級。
來看第一個下降點,3-5月份的持續三個月消費負增長。
在上海的小伙伴可能印象深刻,那時候正好是上海疫情最嚴重的時期,在這種氛圍下,整個社會的情緒都不太樂觀,自然也能理解此時的消費欲望不高。但出乎意料的是,有著雙十一撐腰的11月份數據卻意外低迷。11月份,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38615億元,同比下降5.9%,由此可見大眾的消費水平還有待恢復。但不可否認的是,大眾消費水平的降級確實有很大一部分原因是因為疫情,就好比北京西單明珠商場和上海置地廣場。
之所以關閉,很重要的一點就是客流量的流失。
這里可能會有小伙伴問,那現在伴隨疫情的開放,為什么商場的客流量并未恢復?或許我們可以來看看國外的例子。
韓國在疫情期間共進行了兩次大幅開放,在2021年11月的首次放開后,居民們反而由于自我避險,導致活動指數下行,消費并沒有快速反彈。
直到后期,經歷了奧米克戎入侵,于2022年4月二次放開后,居民們也不再像之前那么謹慎,今年二季度消費上升也加快了。
所以,疫情的開放有利于消費回升,但也確實需要一定的時間。
最后
近幾年,可以說的上是各大商城的陣痛期。
一方面面臨新商業雨后春筍般的冒出,競爭激烈,另一方面,線上直播的盛行與疫情下,大眾消費降級也在不斷沖擊著線下實體行業。
總的來說,就目前12月份我們看到全國的眾多老牌商場相繼閉店。未來一段時間里,想要使線下實體商業真正恢復,還有很長一段路要走。
關鍵詞: 沒想到這些商場今年都關閉了